厦门日报记者 林钦圣易策略
工程潜水员
工程潜水员并不细分工种,需要具备多种技能,包括但不局限于海洋、船舶、桥梁等知识,还需掌握焊接、切割、浇筑、打钻、爆破以及摄影摄像技术,工程潜水员也因此被业内称为“全能蛙人”。
潜水,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很是浪漫——“无垠的海”和“环绕的鱼群”。但当潜水和水下作业联系在一起时,那就是不一样的场景了。这样的潜水,也叫工程潜水,潜水只不过是基础,水下作业才是目的。
与陆上施工人员不同,工程潜水员并不细分工种,需要具备多种技能,包括但不局限于海洋、船舶、桥梁等知识,还需掌握焊接、切割、浇筑、打钻、爆破以及摄影摄像技术,工程潜水员也因此被业内称为“全能蛙人”。
近期,厦门市公路桥隧部门开展跨河涉海桥梁水下体检,“工程蛙人”文俊凯及团队受邀来厦,对同安大桥、丙洲大桥等21座桥梁的水中承台、桩基的缺损情况进行全面的水下探摸检测。“我们这个工作主要是潜水去实施一些工程和检测。”谈起这份职业,文俊凯谦虚且低调。
全国持证从事水下作业的“工程蛙人”不足万人,这位1998年出生的小伙子,已然是这一精英群体中的佼佼者。职业的稀缺性易策略,也注定了他漂泊的航程。项目在哪里,他就到哪里。他的行囊,永远处于半打包状态,随时准备奔赴下一片海域。
极限淬炼:48小时的坚守与深海40米的挑战
文俊凯的职业生涯,始于广州潜水学校——国内唯一一所培养工程潜水员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学校。整整3年,他接受了严苛的潜水理论和实践训练。
这份工作的艰辛,远非常人所能想象。文俊凯回忆说,毕业后在深圳盐田港的第一份工作,就给他上了关于“极限”的一课。“远洋货轮靠泊时间分秒必争,我们只能跟着熬。检查螺旋桨、清理船底、封堵海底门……最艰难的一次,连续奋战48小时未曾合眼,熬了一整夜,第二天还得接着潜下去。”那时,他常在吃水6米至18米深的远洋邮轮底部作业,最长的一次水下作业,持续了整整6小时。
除了体能极限的挑战之外,还有深海的幽闭、湿冷与高压。文俊凯目前保持的个人最深下潜纪录,是在阳江海上风电项目创造的——40米,该项目的平均作业深度在30米左右,需要身穿特制潜水服、使用管供式潜水装备(由船上提供水下供气软管,连接潜水员头盔进行实时供气)。
当被问及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时,文俊凯不假思索地提到了海南的某取水口安装工程。据他描述,该项目的难度堪称“深海绣花”:需要将重达7吨的巨型弯管,在水下精确吊装至预定位置,利用气囊实现“中性浮力”状态,完成与岸上盾构机打通的海底管道的毫米级对接。同时,还需将11吨重的盾构机部件从深海安全打捞回收。“水流、视线、重量控制、精准定位……任何一个环节出错,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。”回忆起那段经历,文俊凯的眼神依然凝重。
水下诊脉:触摸桥梁的“筋骨”与“脉动”
大约在七八年前,文俊凯开始接触桥梁水下探摸检测。“我们就好比是桥梁工程师的眼睛,代替他们去检查桥梁在水下的‘病害’。”文俊凯这样形容这份工作。
“厦门海域潮汐落差大,留给我们的作业时间很紧迫。”文俊凯说,在厦门连续20多天的奋战中,每一次下潜,他都必须在两三个小时内高效完成探摸检测任务。
得益于长期的一线艰苦实践磨炼,让文俊凯得以在桥梁水下探摸检测中游刃有余。背上压缩空气瓶、带上水下高清摄像设备以及水下测量尺等专业工具,负重15公斤左右的他,在水下化身为“桥梁医生”。锈蚀的钢筋、开裂的混凝土,这些深藏水下的桥梁“暗伤”,都被他一一捕捉、记录。“每一条裂缝,每一处锈蚀,最终都会转化为桥梁工程师手中翔实的数据报告,成为桥梁维保、加固最关键的决策依据。”他严谨地描述着。
“破损、露筋、冲刷,是桥梁常见的‘病害’,这些风险点积少成多,如果处置不当将给桥梁运行带来巨大安全隐患。”文俊凯说,他曾在广东九江大桥30多米深处,发现过20余米长的桩基裸露。
“现在愿意干这行的年轻人,真的太少了。”他坦言,水下作业环境复杂的高风险性、人随项目漂泊的不确定性,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。“不过易策略,水下世界虽然艰苦,却有着难得的纯粹和安宁。”文俊凯说,在紧张作业之余,水下生物在自然中和谐相处的画面经常让他陶醉,“大海让我敬畏,也让我心生向往。”
股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